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骨骼肌的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同步记录)
动作 2024年10月27日 14:58:11 3399youxi
什么是骨骼肌收缩机制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动作电位达成马达神经元的轴突。动作电位激活电压装门的钙离子渠道在轴突, 并且钙冲进来。钙造成乙酰胆碱泡在轴突对保险丝与膜, 释放乙酰胆碱入裂缝在轴突和肌肉纤维的马达终板之间。乙酰胆碱散开横跨裂缝和束缚对尼古丁感受器官在马达终板, 打开渠道在膜为钠和钾。
简单来说: 肌肉收缩时,肌球蛋白横桥周期性地与肌动蛋白结合、解离和水解ATP。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转为肌动蛋白细丝的运动。 详细说明: 肌细胞的收缩过程如下: 肌节的组成肌节由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构成。肌凝蛋白分子可分球头部和杆状部。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主要基于肌丝滑动机制。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步骤:神经冲动从运动神经末梢传递到肌膜,启动收缩过程。兴奋通过横小管迅速传递到肌浆网中的终池。钙离子(Ca2+)通过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进入肌浆,当肌原蛋白TnC与Ca2+结合时,原肌球蛋白的构型会发生变化。
简述骨骼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以及形成机制的异同
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几乎相等,故其升支与降支基本对称,呈尖峰状。
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类型和调控机制不同。心室肌动作电位是指心脏中心室肌细胞在兴奋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而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指骨骼肌细胞在兴奋-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
骨骼肌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是由于
1、当可兴奋骨骼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膜外Na+内流,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导致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地内流,形成上升的去极相。
2、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跨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向内正外负的方向转变。骨骼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达到阈电位;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K离子外流→复极相;Na--K泵活动使细胞膜恢复到静息状态。
3、[1]动作电位在慢波基础上产生,当平滑肌受刺激时,膜电位去极化并引发动作电位,继而引起肌肉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的动作电位为单相峰电位,即快波,叠加在慢波顶部,振幅约为60~70mV。具体动作电位的生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中升支可能与钙离子内流有关,而降支则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
4、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5、形成机制基本相同,都是钾的平衡电位。②两者动作电位的去极过程都是由钠离子的快速内流所产生的。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
6、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试述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关...
1、这个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具体的耦联过程是:首先,细胞质膜的动作电位可直接传遍与其相延续的横管系统的细胞膜。
2、骨骼肌纤维受运动神经纤维的控制,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其兴奋延神经纤维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到相应的肌纤维,通过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或舒张。
3、当可兴奋骨骼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膜外Na+内流,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导致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地内流,形成上升的去极相。
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神经-肌接头。它主要是Ca2+ 内流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终板膜主要Na+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达阈电位而暴发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化的终板膜构成了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主要依赖于Ca2+的内流触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而在终板膜上则是Na+的内流,导致终板膜去极化并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作为一种局部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就会引发动作电位的爆发,从而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6、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如下: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跨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向内正外负的方向转变。骨骼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达到阈电位;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K离子外流→复极相;Na--K泵活动使细胞膜恢复到静息状态。
试述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1、这个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具体的耦联过程是:首先,细胞质膜的动作电位可直接传遍与其相延续的横管系统的细胞膜。
2、当可兴奋骨骼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膜外Na+内流,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导致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地内流,形成上升的去极相。
3、骨骼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达到阈电位。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K离子外流→复极相;Na--K泵活动使细胞膜恢复到静息状态。
骨骼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兴奋后立柱的恢复过程有何...
超极化期:k+持续外流超过静息电位。4)恢复期:恢复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比例。如钠—钾泵的活动,钠—钙交换。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心肌的动作点为由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0、4五个时期。
②两者动作电位的去极过程都是由钠离子的快速内流所产生的。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
当心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反极化,即膜外电位暂时变负,膜内电位暂时变正,兴奋后又可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这叫再极化或复极化。
在调控机制上,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其中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决定了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过程。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则主要依赖于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肌接头的作用。
平台期):此期复极过程很缓慢,基本停滞于接近零的等电位状态,2期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是心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