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骨骼肌电位形成机制: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幅值
动作 2024年11月15日 01:47:35 3399youxi
简述骨骼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以及形成机制的异同
1、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几乎相等,故其升支与降支基本对称,呈尖峰状。
2、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
3、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持续时间长,特别是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200~300毫秒,形成平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期大体相当心肌细胞的收缩期。
4、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类型和调控机制不同。心室肌动作电位是指心脏中心室肌细胞在兴奋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而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指骨骼肌细胞在兴奋-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
为什么骨骼肌终板电位不是动作电位?
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它可以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产生。 这种电位通过电紧张作用于肌膜,引发动作电位的形成。 动作电位是肌膜上的一个短暂而快速的电位变化,它使得肌肉纤维得以收缩。 终板电位与肌膜上的动作电位密切相关,但两者并非同一现象。
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终板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区别在于它们分别发生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和经典突触的突触后膜上。 两者相同的方面是它们都涉及到局部电流的产生。 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不同,它具有“全或无”的特征,即电位幅度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会衰减。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使之产生动作电位。
终板膜上不存在电压门控钠通道,因此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然而,终板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可以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产生。 尽管终板只是细胞膜的一个小部位,它却能多接触Ach的化学信号。 在终板处,不会发现电压门控钠通道,而在相邻区域,电压门控通道是可以存在的。
兴奋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至接头后膜,导致终板膜电位的变化。 电化学信号的传递过程涉及神经递质的释放,这些递质从接头前膜释放到接头间隙,并扩散至接头后膜上的受体。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最终引发接头后膜产生动作电位(AP),这一过程称为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是由于
当可兴奋骨骼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膜外Na+内流,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导致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地内流,形成上升的去极相。
形成机制基本相同,都是钾的平衡电位。②两者动作电位的去极过程都是由钠离子的快速内流所产生的。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
时程不同,离子流不同。时程不同: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时程长,为200到300毫秒,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时程短,为2到5毫秒。离子流不同:心室肌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形成,而骨骼肌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内流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