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动作电位产生的电流方向:动作电位的电位变化
动作 2024年11月15日 05:49:24 3399youxi
为什么动作电位有正负双向性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注意在单个神经元上,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但多个神经元兴奋传导是单向性的,电荷从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个神经元的树突,多个神经元之间不能逆向传导。
所谓正负其实是表示相对差值,并且细胞中存在负离子,正负离子通道细胞膜上都有。
如此获得的呈双相变化的记录就称为双相动作电位。但是,当a、b之间的或b处的神经干被阻断或损伤时,由于损伤电位的存在,在进行刺激之前就能记录到电位。当在神经干另一端进行刺激时,a极的电位变化实际上是负电位抵消 了损伤电位所致。
刺激①时,兴奋双向传导,一边路经电表。由动作电位的膜外电位变化可知负电位逐渐向电表方向移动,当路经电表第一个接入口时,因电势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当路经第二个接入口时因电势差使指针向右偏转,所以指针偏转两次。
动作电流生物学名词
动作电流,这一生物学名词,指的是在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流动的微弱电流。这一现象自1842年被C.Matteucci和E.H.Du Bois-Reymond独立发现后,便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动作电流的特性在于其迅速性,尤其是在神经细胞中,速度可达毫秒级别。
自意大利的C.Matteucci和德国的E.H.Du Bois-Reymond在1842年分别独立发现以来,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动作电流十分迅速(在神经中为毫秒水平)。它在细胞外侧由静止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细胞内侧则由兴奋部流向静止部。即在细胞外记录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兴奋部与非兴奋部相反,呈负的方向。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我来帮忙回答一下,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指的是单个动作电位的传递,当神经元受到外部的刺激,达到阈值以上就可以形成动作电位。由于动作电位的是需要打开离子通道形成的,所以具有不应期,也就是你所说的不连续。峰值发放的话可以到200-300HZ,你的间隔似乎稍微短了一些。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
1、动作电位产生是由于给了神经纤维一个阀上刺激,使得钠离子通道打开,细胞内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内流,使得原来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这使得刺激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电势差,产生局部电流。
2、【答案】:动作电位是膜受到刺激后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由锋电位和后电位两部分构成。锋电位包括上升支(去极相)和下降支(复极相)两部分。由于后电位在说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播上的意义不大,因此常以锋电位来代表动作电位。
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是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泵,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受到刺激后钠离子便会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4、当可兴奋骨骼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膜外Na+内流,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导致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地内流,形成上升的去极相。
5、【答案】: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可分为去极化期、复极化期和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