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机制是什么
动作 2024年11月19日 09:34:00 3399youxi
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1、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2、概念不同: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3、概念:受到阈下刺激时,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
4、动作电位(AP)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动作电位可以分成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三个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符合“全或无定律”,即刺激只要达到阈值,就能引发动作电位。
5、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是神经科学和电生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特别是在对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研究中。以下是关于动作电位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特性 动作电位是一种电生理现象,当细胞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其膜电位会发生急剧变化。
6、动作电位是心理学概念:(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或原理
1、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室肌细胞兴奋的标志,是指一个阈上刺激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上特定离子通道的开放及带电离子的跨膜运动,从而引起膜电位的波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程的4等四个时期。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此期的影响因素是快钠通道,快钠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
3、机制是: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2)2期(平台期):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成为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特有的时期。
4、心肌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是由膜内外各种离子的跨膜流动所形成的,内向电流促使膜除极,外向电流促使细胞膜复极或超极化。心室肌静息电位的形成是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
5、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指在心肌细胞受到一种阈上刺激后,心肌细胞膜内外的正负离子会发生流动,产生电位差,而且是一种扩布性去极化膜电位波动,这就是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有节律的跳动,心脏的兴奋性,都离不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简述动作点位各期及形成机制
机制是: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2)2期(平台期):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成为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特有的时期。
③局部反应可以总合,即多个局部电位可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而引起动作电位。局部电位除了上述的去极化形式外,还可表现为超极化的形式。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①有效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部分内流→膜产生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急剧升高→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的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下降→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活动共可分5期:分别是0期、1期、2期、3期、4期。
②1期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膜电位迅速下降;③2期主要是Ca2+和Ca2+缓慢内流,抵消了K+外流引起的电位下降,使电位变化缓慢,基本停滞于OmV形成平台;④3期是由K+快速外流形成的;⑤4期是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从细胞内排出Na+和Ca2+,同时摄回K+,细胞内外逐步恢复到兴奋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
机制:(1)0期(去极化过程):INa通道开放和Na离子内流引起的。(2)1期(快速复极初期):ItoK离子外流,Na离子通道失活。(3)2期(平台期):ICa-L内流,INa内流,IK外流。(4)3期(快速复极末期):L型钙通道关闭,IK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