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骨骼肌动作电位图怎么画:骨骼肌 动作电位
动作 2024年11月24日 04:45:10 3399youxi
肌膜爆发动作电位后如何引起肌肉收缩
①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②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入细胞内 ③在三联管结构处,动作电位激活横管的L型钙离子通道 ④L型钙离子通道通过变构效应(并不导通)引起肌质网上雷诺丁受体(另一种钙离子通道,英文缩写为RYR)的活化。
当肌纤维兴奋时,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致使肌浆中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型发生改变,牵拉原肌球蛋白移位,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答案】:肌肉收缩前,首先出现的是肌膜上的动作电位,因此在肌膜的电位变化和肌丝滑行引起的肌肉收缩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耦联因子是Ca2+,耦联主要是通过三个过程。(1)肌膜兴奋时,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管膜一直传播到肌细胞的内部,深入到终池近旁。
骨骼肌动作电位是不是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一样的啊
心肌细胞兴奋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电位变化与骨骼肌、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大致相似。都可以表现为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膜主要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跨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向内正外负的方向转变。骨骼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达到阈电位;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K离子外流→复极相;Na--K泵活动使细胞膜恢复到静息状态。
骨骼肌终板电位的形成依赖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介导的N2型受体,而动作电位的产生则需要电压门控钠通道,两者性质截然不同。电压门控通道迅速激活,带来钠离子的大量流入,而化学门控通道(如N2型受体)则不具备这种瞬时的电位改变能力,且乙酰胆碱一旦被降解,通道的激活作用即刻消失。
在骨骼肌单收缩与复收缩实验中,为什么动作电位不能总和但收缩可以综合...
动作电位到达峰电位时所有钠离子通道会打开,这个时候你给刺激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已经都打开了,所以这段时间不能接受刺激,叫绝对不应期。因为有绝对不应期存在,所以不能总和。收缩的总和就是强直收缩,它发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强度相同”的阈上刺激发生在“小于收缩周期”并“大于不应期”的时间里。
骨骼肌收缩可以发生总和,但引起收缩的骨骼肌动作电位却不会产生总和,这是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宏观上肌电信号的增强是由于产生动作电位的运动单位数量增加。
动作电位不能融合,因为细胞在一次兴奋后绝对不应期到峰电位之后才结束;骨骼肌细胞兴奋后的不应期很短,仅数毫秒,相当于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但一次动作电位引发的一次单收缩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达25~200毫秒,因此骨骼肌可能会在一次收缩活动尚未结束时就接受下一次刺激而再次兴奋。
为什么骨骼肌终板电位不是动作电位?
1、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它可以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产生。 这种电位通过电紧张作用于肌膜,引发动作电位的形成。 动作电位是肌膜上的一个短暂而快速的电位变化,它使得肌肉纤维得以收缩。 终板电位与肌膜上的动作电位密切相关,但两者并非同一现象。
2、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3、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使之产生动作电位。
4、终板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区别在于它们分别发生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和经典突触的突触后膜上。 两者相同的方面是它们都涉及到局部电流的产生。 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不同,它具有“全或无”的特征,即电位幅度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会衰减。
5、终板膜上不存在电压门控钠通道,因此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然而,终板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可以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产生。 尽管终板只是细胞膜的一个小部位,它却能多接触Ach的化学信号。 在终板处,不会发现电压门控钠通道,而在相邻区域,电压门控通道是可以存在的。
6、通道的位置、功能、数量、状态都能随细胞的需要而调整,不是固定的,是灵活的。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流动的太远、数量变的过多、功能变化太大。因此,终板处多接触Ach的化学信号,无电压门控钠通道,而旁边部位是可以有电压门控通道的。终板只是细胞膜的一个小部位。
比较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
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几乎相等,故其升支与降支基本对称,呈尖峰状。
心肌与骨骼肌都是横纹的 心肌收缩为供血,故不能强直收缩——动作电位存在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过程很缓慢,基本停滞于接近零的等电位状态,2期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是心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心室肌动作电位是指心脏中心室肌细胞在兴奋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而骨骼肌动作电位是指骨骼肌细胞在兴奋-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这两种肌肉组织的细胞类型不同,心室肌是心脏中的一种特殊肌肉细胞,而骨骼肌是人体骨骼系统中的肌肉组织。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持续时间长,特别是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200~300毫秒,形成平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期大体相当心肌细胞的收缩期。
TPF:末梢浦肯野纤维 VM:心室肌 传导速度单位m/s 浦肯野纤维网:是左右束支的最后分支,由于分支很多,形成网状,密布于左右心室的心内膜下,并垂直向心外膜侧伸延,再与普通心室肌细胞相连接。房室束及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作用,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