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图五个时期有效不应期(动作电位时程图)
动作 2024年10月3日 12:43:57 3399youxi
心肌兴奋后兴奋性有何变化?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1、A、心肌兴奋后,它的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出现对任何强度的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称绝对不应期。随后心肌兴奋性有所恢复,但必须用阈值以上刺激才能发生的反应,此期叫相对不应期。
2、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机械变化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而在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这就使心肌不会产生像骨骼肌那样的完全强直收缩,只能做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节律性活动,从而保证心脏的射血与充盈。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3、心肌的兴奋性的特点主要分以下3个方面:第一个,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它主要分为7个时期,包括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易颤期、超长期、正常应激期和全不应期。不应期对诊断心电图上的心律失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理解了不应期就可以理解心律失常。
4、【答案】:B 分析: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55mV这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心肌细胞都不发生反应,即兴奋性为零(因为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5、称为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代表了缺血区心肌的电兴奋传导延缓,去极化速度延迟,是发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因此晚电位的存在,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状况的反映。在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中,检出晚电位是猝死的预报信号,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测中,晚电位检查占有重要位置。
6、【答案】:钾对心肌是麻痹性离子。高钾血症时心肌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低钾血症时心肌的兴奋性升高。
名词解释: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名词解释是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的总和。由于在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内,细胞无论在多么强的刺激作用下都不能产生有效兴奋,所以将这两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是心室肌由0期去极化开始至复极到膜电位-60mv这一段时间。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物质和能量代谢方面,还表现在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引起机体活动的改变,由此生物体不断主动地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期前收缩(曾称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
心肌兴奋各个周期及其特点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与神经细胞类似,其变化经历周期性阶段。首先,当心肌细胞经历一次兴奋,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调整,这与膜电位的动态改变和通道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绝对不应期,细胞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至复极3期,膜内电位大约在-55mV时,即使强烈刺激也无法再次激发,因为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机械变化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而在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这就使心肌不会产生像骨骼肌那样的完全强直收缩,只能做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节律性活动,从而保证心脏的射血与充盈。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B对AC错)(200-300ms),一直延续到心肌收缩活动的舒张早期,使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泵血活动的正常进行。
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当于心肌发生一次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开始至复极3期膜内电位约-55mV这段时间内,如果再给它刺激,则无论刺激多强,心肌细胞都不会再次兴奋。因此,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心肌的兴奋性的特点主要分以下3个方面:第一个,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它主要分为7个时期,包括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易颤期、超长期、正常应激期和全不应期。不应期对诊断心电图上的心律失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理解了不应期就可以理解心律失常。
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之间有何不同?
由于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也就是与阈电位水平之间差距较小,所以此时若给予一个心肌的阈下刺激,就有可能引起一个新的动作电位。当紧接着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正好落到有效不应期内,则此次正常下传的窦房结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几乎相等,故其升支与降支基本对称,呈尖峰状。
调节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缩短动作电位时程(APD)的意义主要在于调节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在可兴奋细胞中,缩短动作电位时程意味着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其兴奋性的持续时间缩短。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还可以通过影响有效不应期(ERP)和APD的比值来调节细胞的周期性兴奋。
APD是动作电位时程。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ERP是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静息电位水平还是平台期的长短...
1、两者都影响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但由于0期快钠通道持续时间短,从静息电位到顶点迅速,对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短影响应该要小,平台期持续时间长对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短影响要大。所以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平台期的长短。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质疑。
2、这里的变量就是静息电位当然有效不应期取决于它的水平了。 从0期除极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55mV这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心肌细胞都不发生反应,即兴奋性为零(因为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这是符合心脏的生理活动特性的。
3、而有效不应期的时间段中,2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所以有效不应期的 长短主要取决于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错误,静息电位与阈电位 之间的差值增大主要使心肌兴奋性降低。
心室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200-300ms),其原因主要为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组成包括0期(去极化过程1~2ms)、1期(快速复极初期10ms)、2期(平台期200~300ms)、3期(快速复极末期100~150ms)和4期(自动去极期)。可见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原因主要是动作电位2期很长,如此,可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答案】:A ①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 相当长,达200 -300ms左右,在此期间内,心肌细胞处于不应期,任何强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细胞的兴 奋和收缩,这是使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强直收缩是骨骼肌收缩特点之一。
期(快速复极初期):由 +30 mV 迅速下降到 0 mV。主要是快钠通道关闭,一过性钾离子外流(Ito)增加,氯电流正常情况下对 1 期影响不大,但是儿茶酚胺(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加离子流的作用。2期(平台期):是快反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B 心肌细胞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200~300ms),相当于心室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保证了心室肌在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不能接受刺激产生第二次兴奋和收缩,使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故答案是B。由于心房肌或心室肌均为功能上的合胞体,故收缩是全或无的。
Ik 可明显延长动作电位。4期(静息期):是Na+-Ca2+ 交换体、钙泵维持的动态平衡。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存在平台期→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从0期到3期复极化膜电位恢复到-60mV期间约200~300ms,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进行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