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特点)
动作 2024年10月16日 09:42:09 3399youxi
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基本原理
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心室肌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静息电位约-90毫伏。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由于安静时细胞内高浓度的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
2、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的趋势。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 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3、除K+平衡电位外,静息时细胞膜对Na+也有极小的通透性,由于Na+顺浓度差内流,因而可部分抵消由K+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
4、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5、静息时,由于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元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6、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有什么不同?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不同点: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系因K+跨膜扩散达电化学平衡所引起。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的趋势。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 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心室肌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静息电位约-90毫伏。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由于安静时细胞内高浓度的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的形成条件
1、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膜两侧离子的不平衡分布,二是静息时膜对离子通透性的不同。
2、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膜两侧离子的不平衡分布。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而钠离子浓度则低于细胞外。这种离子浓度的差异导致钾离子会从浓度高的细胞内向浓度低的细胞外运动,而钠离子则相反。静息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3、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主要由钾(K)与钠(Na)离子的综合作用形成。这一现象可以通过Goldman方程进行计算。Goldman方程中,Vm代表膜电位,EK和ENa分别对应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平衡电位,而gK和gNa则表示钾和钠的电导。
4、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是静息电位产生的基础。细胞膜主要允许K离子内流,而细胞外的Na和Cl浓度较高,使得细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高于细胞外。K离子顺浓度差从细胞内向胞外移动,但细胞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阻止了K的外移,导致细胞膜内外形成电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