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中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的机制是(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形成机制)
动作 2024年10月18日 23:31:11 3399youxi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或原理
机制是: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2)2期(平台期):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成为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特有的时期。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此期的影响因素是快钠通道,快钠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室肌细胞兴奋的标志,是指一个阈上刺激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上特定离子通道的开放及带电离子的跨膜运动,从而引起膜电位的波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程的4等四个时期。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指在心肌细胞受到一种阈上刺激后,心肌细胞膜内外的正负离子会发生流动,产生电位差,而且是一种扩布性去极化膜电位波动,这就是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有节律的跳动,心脏的兴奋性,都离不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保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很低而实现的。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是在神经递质刺激下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胞内,促进肌浆网大量释放钙离子,有钙促进钙瞬变(即calcium trigger calcium release)而产生兴奋。另外,动作电位的形状表现为两者在去极化期有一个平台期。心肌细胞没有自律性,但好像平滑肌有自律性。
简述动作点位各期及形成机制
1、机制是: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2)2期(平台期):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成为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特有的时期。
2、③局部反应可以总合,即多个局部电位可叠加起来达到阈电位而引起动作电位。局部电位除了上述的去极化形式外,还可表现为超极化的形式。
3、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活动共可分5期:分别是0期、1期、2期、3期、4期。
4、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①有效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部分内流→膜产生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急剧升高→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的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下降→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6、【答案】: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可分为去极化期、复极化期和恢复期。
去极化的原理是什么?
去极化是通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的。在神经细胞膜上,去极化会使膜内电位减小,达到一定阈值后,膜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极化。
去极化:又称除极化,是指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或者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当膜由由0mV变化到20-40mV就是反极化过程。超极化:指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大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
当神经纤维受到外部刺激时,这一平衡会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的电位不再保持原有的极化状态,而是转变为一种暂时的中性状态,即去极化。去极化意味着细胞膜上的电荷分布不再有显著的内外差异,它为神经冲动的传递打开了通道。
膜电位变化就会引起通道及钙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肌肉收缩,这是正常的肌肉收缩过程。去极化收缩剂也可以使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结合以后使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持续去极化其膜电位就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则无法产生下一次兴奋。这样肌肉不能兴奋、不能收缩,就会产生松弛,这就是去极化肌松剂作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