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就是(动作电位就是神经冲动吗)
动作 2024年10月22日 02:36:21 3399youxi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图我不会在电脑上画,这个是在网上搜的。你看看能不能看懂,不懂了可以问我。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典例】(2011年浙江理综第3题)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的情况下外正内负的电位,动作电位是在受刺激时产生的外负内正的电位。状况不同:生物膜内外不同的离子及其不同的浓度造成了膜电位。静息和动作电位一般是指神经膜上的电位。
2、静息电位是指在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常表现为细胞外为正电位,细胞内为负电位,即细胞内高电位状态。动作电位则是当神经纤维或肌肉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导致Na+大量流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膜电位迅速变得正向,产生一个可传导的电信号。
3、揭开细胞电活动的神秘面纱: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的休息状态细胞的“静息电位”是它在未受刺激时的电位特性,表现为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4、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不同点: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5、RP是静息电位,也就是细胞在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形成的主要粒子流是K+外流引起的K+平衡电位 AP是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区别:概念不同: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原理不同。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 ;局部电位:Na+少量内流。局部点位Na+内流少的原因:阈下刺激时,Na+通道开放的数目少,Na+内流少。
3、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区别: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4、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区别:概念不同。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生理题,动作电位为什么是Na+的平衡电位
1、A增大 。动作电位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是由于受到刺激,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变大,要达到其平衡时,内流量加大,则其峰值就会变大。
2、k离子达平衡电位,膜电位也达到静息电位。同理动作电位峰值也是Na离子跨膜浓度差与电位差相等形成的,即Na离子达平衡电位。
3、细胞外高浓度的钠内流如细胞内,在细胞膜内外钠离子浓度相等,即达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由于复极化时细胞膜钠钾泵主动泵出钠离子,泵入钾离子,且每钠、钾之比为3:2,因此细胞膜内相对为负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为负电位。所以动作电位的幅度为静息电位绝对值和钠离子平衡电位之和。
4、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5、在静息状态下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外流的化学平衡电位就是静息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比较复杂,你所说的钠离子的平衡电位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峰电位,即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升支大小就与峰电位有关,你所说的幅度就和峰电位、静息电位有关。也就是和钠离子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有关。
6、该过程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故称Na+平衡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