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是钾离子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钾离子平衡电位吗)
动作 2024年10月22日 17:37:27 3399youxi
静息电位接近于什么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什么平衡电位
1、静息电位主要是K离子外流的结果,接近于K离子平衡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接近于钠离子平衡电位。
2、【答案】:(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钠平衡电位) 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爆发动作电位。
3、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4) 动作电位的概念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4、静息电位是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接近于钾的平衡电位(B),而动作电位接近于钠的平衡电位(A),C、D和E提供的答案与静息电位无关,所以B为正确答案。
5、静息电位绝对值与Na+的平衡电位之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超射的顶点接近于Na+平衡电位。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一65mV,当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经过零电位并超射,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50mV),因而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静息电位绝对值(65mV)与Na+平衡电位(50mV)之和。
6、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
怎样理解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答案】: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它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①有效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部分内流→膜产生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急剧升高→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
3、传递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电信号,它可以沿着神经纤维快速传递,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等反应。动作电位的快速传递机制使得神经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外界刺激,从而实现对身体的精确控制。
4、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如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即每3个Na+流出细胞,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
5、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那么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什么?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
6、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简述骨骼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以及形成机制的异同
不同点:①两者的动作电位有明显的不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0ms之多,其升支和降支不对称,可分为0~4期等5个时相。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仅持续几个毫秒,复极速度与去极速度几乎相等,故其升支与降支基本对称,呈尖峰状。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持续时间长,特别是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200~300毫秒,形成平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期大体相当心肌细胞的收缩期。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
骨骼肌的动作点为由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4个时期。1)去极化和反极化:Na+内流。从-90mV到+30mV。2)复极化期:K+快速外流造成。3)超极化期:k+持续外流超过静息电位。4)恢复期:恢复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比例。
心肌收缩为供血,故不能强直收缩——动作电位存在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过程很缓慢,基本停滞于接近零的等电位状态,2期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是心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是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1、且钾离子在细胞兴奋初始时是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稳定状态的。综上,在细胞开始兴奋(尤其是在阈值之后),钠离子就跟“疯狗”一样入胞,而钾离子永远追不上(二者的速度)!其实在后期钾离子还有一个二者力的一个平衡即:电场力和浓度差的一个平衡,之后钾离子暂时不外流。
2、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当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定阈值时,可阻止钾离子进一步外流,从而稳定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膜内外电位迅速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到离子通道的激活、离子流动以及电位平衡的重建。
生理题,动作电位为什么是Na+的平衡电位
A增大 。动作电位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是由于受到刺激,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变大,要达到其平衡时,内流量加大,则其峰值就会变大。
k离子达平衡电位,膜电位也达到静息电位。同理动作电位峰值也是Na离子跨膜浓度差与电位差相等形成的,即Na离子达平衡电位。
细胞外高浓度的钠内流如细胞内,在细胞膜内外钠离子浓度相等,即达到钠离子的平衡电位。由于复极化时细胞膜钠钾泵主动泵出钠离子,泵入钾离子,且每钠、钾之比为3:2,因此细胞膜内相对为负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为负电位。所以动作电位的幅度为静息电位绝对值和钠离子平衡电位之和。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高中生物关于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扩布性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包括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性。细胞内外存在着Na+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在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如果阻断钠离子内流,给予刺激,膜内外电位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无法产生动作电位钾离子通道未关闭,钾离子可外流,但只是少量。静息电位下,如果阻断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揭开细胞电活动的神秘面纱: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的休息状态细胞的“静息电位”是它在未受刺激时的电位特性,表现为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